近日,在丙型病毒性肝炎規范化診療項目啟動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研究員透露,針對丙肝發病特點,為及時發現丙肝感染者,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丙型病毒性肝炎篩查及管理》標準,明確定義了丙肝篩查的高危人群、篩查時間,并要求對篩查出抗-HCV陽性的患者及時進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檢測,該標準從12月15日開始實施。
新標準提升防控能力
丙肝給社會帶來嚴重的醫療經濟負擔。據專家介紹,我國約有1000萬丙肝感染者,2013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傳染病報告丙肝感染超過20萬例,而診斷率僅為2%,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僅為1%。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4年4月推出的全球首個《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篩查、護理和治療指南》中明確提出,各國要加強對丙肝的篩查識別,高危人群要及時進行篩查,并接受規范的治療,同時還對高危人群進行了清晰的界定,推薦采用HCV RNA檢測確診感染、確定治療起點。
隨后,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也在今年12月發布《丙型病毒性肝炎篩查及管理》標準,明確指出應進行丙肝篩查的人群包括丙肝感染高危人群、準備進行特殊或侵入性醫療操作的人群、肝臟生化檢測不明原因異常者。
新標準的落實和執行將從根本上改善中國臨床丙肝防控現狀,有助于規范臨床篩查流程,提高醫患對于丙肝疾病認知,提高丙肝檢測率。此外,要促進臨床協作,規范會診制度,提高丙肝患者診療比例;規范丙肝治療過程的患者管理,提高治愈率,進而為患者帶來最大獲益。
革新篩查技術
在丙型病毒性肝炎規范化診療項目啟動會上,與會專家對我國2013年81家開展非??票螘\項目醫院的執行情況進行了回顧,發現大量丙肝患者是在其他疾病(例如外科手術、輸血、透析等)檢查時才得以發現丙肝,存在對疾病認知不足和患者拒絕治療、失訪等現象,錯過早診斷、早治療的時機,導致肝病晚期失代償肝硬化、肝細胞癌等嚴重后果。
在我國,臨床實驗室檢查中用于丙肝感染的病原學診斷指標主要包括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和HCV RNA檢測。
其中,抗-HCV因操作簡便,價格便宜,應用最為廣泛,但其無法嚴格區分丙肝病毒現癥感染和既往感染,需同時結合其他指標來判斷。而作為病毒感染、傳染性及病毒復制的標志,HCV RNA檢測可直接代表患者病毒血癥水平,且較抗-HCV出現更早,能夠縮短窗口期,從6~8周減少至12天左右。即使患者體內丙肝病毒含量很低,也可通過實時熒光反轉錄(RT)-PCR方法檢測到,是丙肝早期篩查、診斷和治療管理的關鍵指標。
目前,HCV RNA檢測已成為臨床明確丙肝感染診斷、指導治療、療效觀察和判斷轉歸,以及獻血員血液篩查及控制丙肝感染傳播的重要手段。
然而,因當前丙肝檢測中血清標志物相對較少,低靈敏度HCV RNA檢測較難臨床需求。“理想的HCV RNA檢測應具備的特質包括靈敏度、精密度和準確性符合指南要求,有WHO標準品溯源,交叉污染率低,具有廣泛的臨床驗證,能夠實現基因型全覆蓋。”李金明如是指出。
|